文化
魔芋味道
看電視里的美食節(jié)目,那些玲瓏剔透的食物令人向往,這讓我想起家鄉(xiāng)的美食,特別是母親做的魔芋豆腐。
兒時,每次放學回家,我都會去完成父母交辦的一件重要的事情,那就是趕著我家的那頭黑牛到林子里去吃草,直到太陽下山,黑牛肚子吃得圓溜溜,才把它趕回家,拴在屋后的草棚里。每次到草棚,我都會去不遠處的那塊泥土堆看看,因為那里有母親種的“寶貝”——魔芋。
小時候并不了解魔芋,只知道可以做好吃的魔芋豆腐。長大了,才知道魔芋的來歷,才知道魔芋是健康食品。
要想吃魔芋得先種魔芋。母親在田角邊的泥土堆里埋了幾塊魔芋小球莖,填了一些肥料,魔芋便漸漸發(fā)了芽,長出長長的綠葉。沒想到,連我家黑牛都不吃的葉子下邊,竟然會長出圓圓的塊莖。魔芋不是月月都可以挖的,要在泥土堆里長好幾個月,當?shù)孛嫔系哪в笾仓曛饾u黃萎倒伏,長出比較大的塊莖的時候,才被母親挖出來做魔芋豆腐。
母親每次做魔芋豆腐,是我們兄妹幾個最興奮、最緊張的時候。那時物資匱乏,在老家,魔芋是一道稀罕的菜肴,能吃上魔芋是件令人無比興奮的事情。母親每次做魔芋豆腐都會提醒我們,不要亂說話,否則魔芋就做不成豆腐了。因為魔芋又叫“鬼肉”,或許與其加工過程有關,制作魔芋豆腐時原本潔白的漿汁會變成紅色,口感像肉。母親說,如果亂說話,壞了規(guī)矩,鬼怪從中搗亂,魔芋就凝不成塊了。其實,少說話主要是避免制作過程中的粉塵對食物和身體造成影響。所以,每次母親做魔芋的時候,我們都是小心翼翼往鍋里添柴,安安靜靜,生怕說出什么不該說的話。
看母親制作魔芋豆腐好比看一部電影。母親戴上手套,將挖來的幾塊魔芋洗干凈后,切成小塊,然后把家里的小石磨架上鍋,一邊推磨,一邊用勺子往磨里加魔芋塊,個把小時的工夫,一大鍋黏稠的白色魔芋漿就磨出來了。接下來,母親會向鍋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,并不停地攪動魔芋漿。我的任務是燒火,把鍋里魔芋漿煮沸。為防止粘鍋焦糊,母親不停地來回翻動,直到魔芋漿凝結變成固體。這時候,母親會用刀把凝固好的魔芋劃成塊,再往鍋里加入清水,繼續(xù)煮一會,母親說這樣做可以消除堿味,還可以把魔芋豆腐煮得硬一點,硬一點做出來才好吃。
小時候,家里日子緊,肉是不常吃的,魔芋豆腐也不常吃。母親只是偶爾做魔芋豆腐,她的做法也非常簡單,用泡海椒、泡生姜來炒魔芋豆腐片,末了撒上一些蔥花,香噴噴的,一端上桌便被我們兄妹幾個一掃而光。
今天,魔芋豆腐的做法多種多樣。可以用酸菜配小蔥,炒出嫩滑酸爽的味道;可以用砂鍋熬湯,煮成麻辣火鍋串串;還可以做成色澤紅亮、酥軟細膩、辣而香的魔芋燒鴨……但當年母親做的魔芋豆腐,那種特別的香味,始終縈繞在我心頭,不曾淡去一絲。(魏存威)